top of page
Modern Architecture

自我評估及心得感想

本專題是我第一次從零開始完成一個具有完整資料流程的大型專案,涵蓋資料擷取、資料庫建置、資料清洗,以及視覺化分析等多個面向。過程中,爬蟲程式的穩定性、網站構造的變動、OCR 的辨識準確度,以及資料表之間的整合邏輯,都曾讓我遇到不少瓶頸。但也正因如此,才能讓我更深入理解資料工程並非只是寫程式,而是需要兼具耐心、判斷力與系統化思考的工作。

 

在撰寫爬蟲的階段,我體會到動態網頁處理與反爬蟲對策的重要性,任何小變動都有可能讓程式失效。反覆測試與錯誤排查的過程雖然耗時,但也讓我學會如何拆解問題、紀錄流程與設計更具韌性的邏輯。資料庫部分則讓我理解欄位設計、資料一致性與後續分析需求之間的關聯,並學會如何將資料以更具結構化、可分析的方式保存。當 Power BI 成功讀取資料並顯示出互動式圖表時,那種看到完整系統串起來的成就感,是我在課堂或作業中很難獲得的。

在視覺化分析階段,由於交叉查榜的資料具有「正取與備取區分」、「不同錄取結果」等特性,所以單純的圖表呈現並不足夠。我需要額外透過 DAX 撰寫量值公式,才能讓圖表真正「說明現象」。例如:計算各科系正取與備取人數、計算備取遞補後的最終錄取比例、依錄取結果進行動態排序及依選取條件即時計算錄取率等等。

在這過程中,我才真正理解到 Power BI 不是單純的視覺工具,而是一個需要透過邏輯與函式來補完資料間關係的分析平台。每寫好一個公式、每修正一次邏輯,都讓我對資料運算與量值設計有更深的理解,也讓分析結果更貼近真實情況。

 

透過這次專題,我不只學會了工具的使用,更重要的是建立了一套「面對未知問題的工作方法」。從判斷問題、制定策略,到逐步驗證與調整,每一步都讓我更能掌握資料專案的本質。未來若有機會,我希望能在此基礎上加入更進階的資料分析,例如機器學習模型、錄取趨勢預測或 AI 推薦系統,使這個平台不僅能呈現過去的資訊,也能協助使用者做出更精準的判斷。

 

總結來說,這次專題讓我更確定自己對資料分析與資訊系統開發的興趣,也讓我明白,真正重要的不是快速完成專案,而是在過程中累積屬於自己的能力、思維與專業方法論。

© 2025 by 陳韻涵

bottom of page